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  出色的經濟學家,長於數理分析的居多。但也有不少頂尖高手,卻很少使用高深的數學工具。他們的靈感和貢獻,主要來源於豐富的直感、敏銳的觀察以及對理論的深刻理解。如創立人力資本理論的舒爾茨(Theodore W. Schultz),開創資訊經濟學和政府管制經濟學的斯蒂格勒(George J. Stigler),拓展經濟分析到非經濟領域的貝克爾 (Gary S. Becker),都屬於這一類。

  我初學現代經濟分析時,很喜歡它的數理部分。總覺得文字敍述拖泥帶水,憑空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枝蔓,模糊了理論的邏輯脈絡,不如數學表述直接觸及核心,幾個公設與定理,三下五除二,便把經濟學理論那種精巧嚴密的邏輯結構,毫無遮掩地呈現在你的面前,很是暢快淋漓。直到自己嘗試著把學到的理論,運用到實際中去時,才發現,真正的經濟學思維,根本不可能從數理模型中學到。於是又回過頭去研讀斯蒂格勒、貝克爾等人寫的本科生教科書,時有所悟,不禁對大師們思想的深刻、明晰和敏銳,佩服得五體投地。

  斯蒂格勒的《價格理論》,是一本微觀經濟學教科書,裏面自然也不少值得深思的洞察。今天的經濟學,大不同於以往,早已不局限于傳統的經濟生活領域,而是要用經濟學邏輯,去理解人類行為,包括非經濟行為。近三十年來,經濟學家們披著數理邏輯的鎧甲,揮舞著經濟分析的刀劍,不斷跨越經濟學的地界,攻入社會學、法學、政治學等學科的世襲領地,激起了社科界一片“狼來了”之聲。有人給它一頂大帽,斥之為“經濟學的帝國主義”,雖然有些激憤,卻也不無道理。就數學化模型化而論,社會學科中確實以經濟學最為成熟。數學投資太多,模型生產過剩,自然要向別的領域“傾銷”。更何況,別的學科很少經受數學洗禮,大片大片肥沃的處女地未經開墾,豈有不令經濟學家垂涎之理?

  不過,傾銷歸傾銷,若說經濟學家見獵心喜之余,還存有什麼“彼可取而代之”的野心,恐怕也是出於對經濟學理論性質和適用範圍的誤讀。《價格理論》裏面舉的一個例子,很能說明此點。  在美國,經常有聖誕禮物基金一類組織,參加者每月存入固定數額的錢,不計利息,到聖誕前取出累積本金或等值的禮物。有人就問了,有錢不放在銀行吃利息,明顯是非理性和不經濟的。你經濟學能夠解釋這種行為嗎?

  斯蒂格勒回答說,此處人們寧願經濟上吃點虧,原始動機究竟是什麼,實證經濟學並不感興趣。也許人類天生就有意志薄弱的毛病,有些人就喜歡有個東西來約束他們,以防自己大手大腳不守計畫留不下禮物錢。如此種種,就讓社會心理學家去解釋吧。經濟學關心的是,給定人們的原始動機,經濟機會倘若發生變動,人們的行為會隨之作何改變?比方說,利息率提高,人們存進禮物基金的金額,會如何變動?變動幅度多大?再如收入增加,或個人信用額度擴大,又會產生什麼影響?等等。

  在經濟學家眼裏,人類的絕大部分行為,不管出於如何非理性的動機,都會對經濟機會作出反應,於是都可拿經濟學來分析一番。

  就說愛情吧。愛情,在許多人---特別是純情少女少男---的心目中,屬於典型的反經濟行為,講究的是付出。愛情的真諦,就是有個人能讓你甘心全心付出,讓你付出付出還想付出,唯恐自己付的不夠。據說這才是愛的大福。如此感情,令人動心動情,令人生死相許,崇高而純美,豈可與錙銖必較討價還價的市儈行為,混為一談?

  其實,正如斯蒂格勒所言,經濟學家講求的是通過觀察行為來作實證??不怎麼關心動機的性質和來源。愛情也許就是出於典型的反經濟動機,愛情本身也許就是一種非理性的情感,這沒什麼關係。至於人們為什麼會從愛情的付出中,得到心理生理上的享受,不妨讓心理學家去研究;愛情的動人之處,也不妨讓文學家去探求。要作經濟分析,只需作幾個簡單的觀察,承認幾個很弱的假定便夠用了:第一,人們從愛情中獲得甜蜜與快樂;第二,愛情的享受,一般是情人們用約會時間、甜言蜜語等主要投入,輔以花前月下或樓臺茶館等次要投入,而生產出來的;第三,生產愛情的效率,或者說,情人們從一定的愛情投入中,享受到的愛情快樂程度,取決於他們在這方面的天賦和人力資本投資,如語言天賦、**技巧以及得自文學作品的愛情觀念等等。

  與其他物質享受相比,愛情的生產是一種時間相對密集的活動,其生產成本,主要是所耗費時間的價值。時間價值相對提高,比如說工資率提高,一方面意味著人們收入上升,變得更加富有了,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愛情的主要生產要素相對昂貴,因此愛情的成本或價格,也變得相對高昂了。根據經濟學原理,這必定導致人們相應調整其愛情行為,由此至少將產生三個方面的效應。

  首先是所得效應。經濟學根據消費量與所得水準的關係,將物品區分為經濟上的劣等品與正常品。比方說,上個世紀英格蘭專供窮人消費的黑土豆,其消費量隨著人們所得的上升而下降。便是劣等品的一個典型例子。愛情顯然不是經濟上的劣等品。其他情況不變,所得增加,人們的愛情行為通常會增加。窮家小子命苦,沒多少時間談戀愛,倘若他投生於豪富之家,成了有錢的花花公子,必定會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,投入到談情說愛中去的。

  其次是替代效應。時間價值的上升,提高了生產愛情的機會成本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,這將導致愛情行為的減少。生活悠閒的鄉村,將比繁忙的都市,有更多愛情行為。閑得無聊悶得發慌的高中生本科生,愛情行為最為豐富;參加工作之後,時間金貴了,愛情行為便明顯減少。

  再次就是誘發性創新效應。文藝復興到現在,人的時間價值十倍上升,大幅度提高了愛情生產中所費時間的機會成本。現代人很少有羅密歐那樣的閒情逸致,拿出大把大把的時間,躲在在茱麗葉窗下,沒完沒了說些甜言蜜語。古典時代那種溫吞吞慢悠悠的愛情生產方式,已經很難適應現代的生活節奏了。這就誘發人們,去尋求加快愛情生產進度,節約時間耗費的技術創新。這裏面的花樣多了去。其中最明顯的愛情生產創新,恐怕要算性解放思潮的發展擴張了。其實質,便是是在愛情人力資本的培養中,減少甜言蜜語和追求內在美等古典要求的分量,同時增加感官愉悅特別是性快感的作用。

  顯而易見,愛情行為與時間價值之間,大有數量關係可循。我們也可以用實證辦法,對此關係作些核對總和預測。有人在頂尖經濟學雜誌上發表文章,證明人的睡覺時間,隨著工資率的高低不同,有大約一個小時的系統差異。類似地,如果我們用人們花在愛情活動上的時間,作為愛情活動多寡的指標,那麼,驗證它與時間價值之間有數量關係,顯然不應該比研究睡覺時間更難。另外,假如閱讀愛情小說是培養愛情人力資本的主要方法,那麼,由於替代效應和誘發創新效應的作用,花在愛情小說上的時間和費用,很可能與工資率高低成反向變動關係。這也是可以檢驗的。有興趣的話,甚至可以建構一個模型,預測愛情小說的銷售量,拿去蒙出版商一把,賺他一票。

  換個角度看,愛情生產的技術創新,雖然波及甚廣,然而首當其衝的,還是要數文學藝術、影視作品等等,受其影響最深最烈。從古典的愛情故事到現代全方位開放的性描寫,這一轉變可說是愛情技術創新的典型表現。現代若干迂腐的批評家,明顯缺乏經濟學思維,居然把這種創新,分析成什麼性對社會的反抗,不通之至。要我說呀,應當把他們統統趕進大一教室裏去,老老實實地修一遍經濟學。興許此舉能促成文學評論開出一片新天地,也未可知。



-----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a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